行业新闻-Banner1

中國機器人南極冰蓋行走30公里

  經過近兩個月的試驗,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發的長航程極地漫遊機器人,日前順利通過在南極的“身體素質”測驗,首次在內陸冰蓋地區完成了30公里的自主行走。


  可在零下40°C極寒作業

  長航程冰蓋漫遊機器人外形酷似一輛橘紅色的履帶式越野車,重約0.5噸,由履帶式移動系統、自主駕駛系統、遠端通訊系統和載荷系統等構成。它還配有一套自主駕駛系統,可在極地零下40℃的低溫環境下正常作業。


  瀋陽自動化所的卜春光和陳成是此次極地機器人實地考察與應用研究項目的現場執行人,從2011年12月9日到今年2月5日,他們先後在中山站附近和內陸出發集結地附近的冰蓋地區,對機器人進行了移動機構性能測試、探冰雷達搭載試驗以及長距離自主行走測試,並達到預期試驗效果。


  卜春光說,南極冰蓋環境屬於複雜野外環境,本次試驗最大的難點在於機器人如何表徵、理解複雜環境,並在複雜環境中進行合理的決策。


  具體來講,就是在南極冰蓋上的試驗區域,散佈著冰裂隙、溶雪洞以及集裝箱、油罐等人為障礙物,這些都是機器人自主行走需要識別並避讓的障礙物。


  欲科考6萬平方公里冰架

  該機器人的履帶機構相當於機器人的腳,感測器系統相當於機器人的眼睛,而自主控制電腦系統則相當於機器人的大腦,各個單位協調進行作業完成試驗任務。


  “現在機器人有腳了,但是眼睛還不夠靈敏,大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卜春光說,回國後還將對該機器人的系統設計進行改進,並應用到之後的南極科考作業中。


  據悉,長航程極地漫遊機器人的最終目標是能夠對埃默里冰架約6萬平方公里區域進行自主科學考察。此次在內陸冰蓋地區自主行走30公里只是一個開始。


  科研人員回國後將根據此次試驗獲取的資料,對機器人設計繼續進行改進和優化。作為一種智慧化裝備,機器人可以延伸科學家的眼睛和手腳,實現漫遊、觀測、採樣等功能,對大範圍、深層次的極地探測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可以儘量避免因極地惡劣的氣候和自然條件給科考人員帶來的風險。

Copyright 2009 - 2022 Instar Electromechanical 保留所有版權。